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沙亞蘭公園



小時候,還沒搬遷到東嗎的那段小時候,記憶裡父親不時會帶我們一家人到這公園閒逛散心過家庭日。那一天必然是週末,人潮總是很多並且都擁擠在靠近餵養台給湖裡的魚兒餵食麵包皮。湖邊賣麵包皮的小販,一帶兩塊生意不絕。母親早在幾日前就已經向嬸嬸伯母收集麵包皮,在餵養台上掏出來讓我和弟弟盡情往湖裡丟。食物一落在湖面上,魚兒便一窩蜂湧上水面來啃食,宛如飢民初見食物惶恐喫無。湖邊的人們乍見此狀直呼“好多魚、好多魚”,以一睹魚群蜂湧相爭為樂趣,家庭日的樂趣。事隔幾近二十年,再踏足,公園寬敞依舊,只是昔日的餵養台已不見踪跡,原本翠綠的一角被改建成水上樂園,另一偶則多了一家咖啡座,還有套上白短襪睬你都傻的母子貓。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花束

我曾收過這麼一束花,
從金馬倫到八打靈再也,來自貓。
在室內綻放了幾天,然後迅速凋零。
非洲菊花瓣輕輕散落,花蕊化成毛茸茸的花籽都掉落在地上,彷彿尋求一股新生的力量。
我一一撿起,隨手丟向屋外路肩上的泥地,任天造化。
網絡上有人說,非洲菊的花語為:神秘、興奮、互敬互愛、有毅力、不畏懼艱難;
薰衣草為等待愛情,
僅此一記。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蒼涼背後,一抹破碎的生存氣息——附魔者


隔一段好長的日子之後,這是最近剛看完的書,陳雪《附魔者》。
故事人物平庸得如同在轉角與自己擦肩的陌路人,拐個彎即不會再記起。
生活背後不為人知的事件,撐起平庸的人生。
事情以琇琇為軸心而發展,每一個故事裡出現的人物,生活都與琇琇扯上關係。
琇琇與父母(正雄、大姐),從被守護的角色轉換成守護家的犧牲者;琇琇與叔叔(阿鷹、阿豹)變成不被社會世人所認同的情人;琇琇與妹妹(珍珍)以情敵相對,所有幼時的姐妹之情化作虛無;和淑娟共有一個男人,變成世人所指罵的壞女人;和一個突然再出現的女人阿雁變成情人。
背後的每一個秘密總是晦暗,一個覆蓋一個,卻無法全然淹沒殆盡;在漸漸被淡忘被遺忘的時候,又突然探出倩影與平靜的思緒盤纏,彷彿在提醒著說:別以為不提起就等同不曾發生過!
他們逾越、他們悲傷、他們恐懼、他們憤怒、他們嫉妒、他們羞愧、他們苦痛、他們憂傷、他們虧欠……事情一再拉扯一再延續發展,所有揪痛人心的背後,總是出現一抹難以抗拒的交織的情緒(或許是愛?)。他們越是不想深陷,卻越是難以脫身。他們想好好地愛,卻難以將被附魔的心保全。
平庸的故事鋪敘,散落一地即在腳下的悲傷。
讀著讀著,我不覺讓自己匯入,於悲傷難忍的情節喘氣地抽離。
他們被遺棄,如同琇琇早就被幸福遺棄的人生一樣,永遠都無法翻案。
他們撿起被琇琇遺棄的軀體繼續生活,
琇琇撿起被幸福拒絕的軀體繼續活著,
他們撿起屬於自己的破碎,在各自的時空裡暗自並湊出一條活路。

偷一份閒

城市人不用上班的週末,
一頓豐盛的brunch一本好看的期刊伴隨一杯香濃的咖啡,
悠閒的上午,無比的舒坦。
The Bee @ Jaya One
也許是提供的餐點選擇不多,
光顧的客人寥寥無幾,難得的清靜也不拘謹。
不禁想,要長久經營看似困難。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陌生

手機故障送修再回到我手中,前後大概是三到四星期左右的事。送修的原意就是想把不好的修復,回來後卻發現原本好好的卻變得不堪。這是什麼道理呢?難道送修就必須破壞嗎?這樣專業嗎?然後心裡產生了一句話:沒辦法,這裡是馬來西亞。是啊,是馬來西亞呢,一個不講求專業的地方,消費者能要求什麼呢?我只能感嘆地撫著它,不甘那莫名添加了的傷痕。是這一道道新的傷痕讓我感覺陌生,還是離手數週的適應能力已讓我陌生?陌生的重量、陌生的操作、陌生的質感甚至不願多看一眼……這已輾轉變換成不是我所熟悉和所期望的,接納需要時間。換個角度,幾條傷疤又何嘗不是歲月的痕跡如同臉上的皺紋如同記憶不斷衰退的腦袋。烙印背後的美與缺陷總是需要有個平衡點。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僅剩下無窮盡的追憶

走到年近三十,很多從前不願低頭的事情都變得身不由己。比如,務實。古人那句“識時務者為俊傑”總是不斷在腦海裡走馬燈,不願折的腰卻早已彎彎恭敬著現實的冷漠。廿來歲的輕狂早在不自覺中被磨滅,那是一日一點消失的。直到發現的時候,它已像被洗曬得褪色的衣服,在陽光底下如斯殘舊不堪,再想絢麗奪目也已由不得自己。殘而不堪的豈止那一抹褪去的色澤,更甚的是在日復一日堆積的歲月中,冷不防被自我拋棄的初心。於是我,練就一身冷漠以抗衡生活,那卻顯得空洞如一具失去了靈魂的軀體。再以務實縫縫補補,以無視堆疊新腳步,以他者的溫度掩蓋內裡的寒憟……然而卻仍舊填補不出踏實。那一抹逝去的,我只能追憶。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選擇

事情發生的時候,雖不盡全然如人意,
憤憤以對或坦然看待,都是一種選擇。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城市人都過著漸行漸遠的生活。
上班下班,
然后上班下班。
有些人下班之后找幾個人去喝茶/喝酒嬉鬧哈啦,
看似很靠近,心卻是遠的。
他們彼此有所保留,
彼此猜疑彼此暗地里感覺對方在吹噓,
卻又不甘寂寞。

另有一些人把自己當作城市的旅行者,
旅途中認識的人都只是同事或者為排遣寂寞認識的人,
他們不是朋友。
有者需要找個女友,
填補旅途中的寂寞和展現自己,
稱兄道弟的他們一有邀約就再也記不起她,
那是愛嗎?她老是在心里自問。

還有一些人把自己與城市劃線區隔,
在互相排遣寂寞的時候,
在那些歡笑聲和偶然而來的感動中,
千方百計阻擾自己投入真情,
他們清楚知道自己,
只是一個替補者。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大人科學@ Toy camera試卷。


膠卷裝入許久,終於拍完。
初卷,Kodak GC 400-9。
很多拍下的畫面都看不見,原因不詳。
區區幾張雖然不理想,卻也好過沒有。
色調偏黃有懷舊感,加上暗角,感覺也還不錯。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Aglio Olio意大利面


Aglio Olio 意大利面也可以自己來。
雖然沒有在外頭吃的那麽香,味道也還不錯啊又省錢。
一些麵條一些香菇一些蝦子一些香腸一些芫西;
少許橄欖油少許蒜片少許辣椒干少許巴西葉少許鹽巴,這就是材料。
蒜片辣椒干爆香,麵條煮熟,再倒入材料中慢火快炒一下即可以上桌啦~

明天開工了,
需要起個大早,
沒有早餐的工作日,胃該怎麽適應?
也還是那句,慢慢習慣就好。
希望一些順順利利。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在心底磨的砂

有些時候,心裡的想法就是找不到言語形容。
有些時候,心裡的想法就連最親愛的那個人也無法理解。
還是聼歌吧。
輕盈的歌聲仿佛吹送了多年以前,那末被埋在心底的感傷。
說已淡忘,卻漣漪一吹隨風起奏。



作詞:林秋離 作曲:熊美玲 編曲:陳志遠 原唱:黃鶯鶯

你是我最苦澀的等待 讓我歡喜又害怕未來
你最愛說你是一顆塵埃 偶爾會惡作劇的飄進我眼裡
寧願我哭泣 不讓我愛你 你就真的像塵埃消失在風裡

你是我最痛苦的抉擇 為何你從不放棄飄泊
海對你是那麼難分難捨 你總是帶回滿口袋的砂給我
難得來看我 卻又離開我 讓那手中瀉落的砂像淚水流

風吹來的砂 落在悲傷的眼裡 誰都看出我在等你
風吹來的砂 堆積在心裡 是誰也擦不去的痕跡
風吹來的砂 穿過所有的記憶 誰都知道我在想你
風吹來的砂 冥冥在哭泣 難道早就預言了分離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今日雜件

早晨

周六一早仍舊被後排鄰居的狗吠聲吵醒。
他起身即走出臥室安靜地給狗主寫信,
信件從後門丟入圍牆内,狗吠聲依舊,
很顯然信件無效。
然後他在廚房炒飯當早餐。
不准我看,說是我會指指點點,
於是趕緊拍了照就走人,不見為淨。
炒出來的成品賣相還不錯味道還可以,
要是再大火炒久一點稍干一些就很好。
逛書展

大衆書局辦的書展仍舊入門票兩大元。
在城邦看上了幾本:
蘇童《河岸》、莫言《蛙》及……
六折券只有一張,於是只帶了《河岸》,
這出自:未有收入還是省省比較好的想法。
逛到香港出版社的攤位上,遇見《字花》第7期至第26,
難得在大馬看見這雜誌,還是省省比較好立即作廢。
左翻右挑之時遇見一個女人,問我:這雜誌不錯?我說是。
她大方二話不説地從七到二十六全要一本,
我突然恨自己爲何是窮人 XD
《僞科學鑑證2》圖文自小克,
沒錯就是那個網絡上流傳的〈聾貓〉漫畫作者。
這本從頭翻到尾都是貓的痕跡,
他今日的唯一戰績。
下午茶

在茶餐室喝糖水的時候遇見一個瞎眼婆婆在兜售。
看她一桌一桌地走一桌一桌被拒絕,
來到我們這一桌,仍舊是:我們不需要,謝謝。
糖水繼續吃。
她一度走到死角被困,然後慢慢探索走出來,
在場沒有一個人過去給予協助,我亦只用眼睛在一旁觀看。
回到家,滿腦子總是不停浮現老婆婆的身影,
愧疚自己肯花錢搭車到老遠的地方買書,
卻沒有在她的兜售品中挑一件付錢。
惻隱之心究竟何在?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見面


昨天與枟在氣氛環境優雅的簡餐廳喝下午茶。
一客濃湯加一杯紅棗茶的悠閒,在彼此生活的雜碎中度過。
舒服的交談、平靜的心情,一轉眼就天黑,
時間總是情感的隔閡,感謝撇開同事身份之後,我們仍然可以這樣見面。
那些未說到句點的話語,就留待下一次吧。希望還有下一次。

在那之前,我們找了一個小時的路,爲了去琉璃光。
在網絡上找的地圖有誤,白走了許多冤枉路。
幾近放棄的時候,卻就出現在眼前。
這是一家有生意也不願做的店,這麽說並不非他們態度不好,而是以分享爲主。
與我們分享的女生她叫Ester。
她分享了許多我未曾聽聞的事物,
用海藻抹身、泡海鹽澡、用葵花油漱口或者泡澡、8884呼吸法、30分鐘手掌擦腳掌一千五百下等等另類保養法,
向宇宙發願並且在三天内會得到回應和下符(福)咒以把自己與負能量隔開這類多數人不會相信的看似愚蠢的方式。
在我心底這卻是神秘又新奇的事物,尤其是向宇宙發願這一件事,
與我相信着宇宙裡有一個聲音可以與人溝通的信念似乎同出一徹。
我不曉得這些是否都能成真,但我,相信着宇宙萬物一切都有超乎人類科學所能解釋得清楚的自然能量。

今天,
繼續回到沒有上班無所事事呆在家的日子,
沒有看戯也沒有看劇的心情,
翻着阿管的五分鐘完事,看着黑白照裡的貓,
漸漸感覺眼皮沉重,又是呵欠連連又是慵懶的陽光,
我想睡了。
今天,
是花開的日子,卻沒有芳香。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合味


自己準備的簡單的午餐,
沒有昂貴的食材也沒有華麗的味道,
吃下肚卻仍舊可以洋溢出滿滿的飽足感。
也許是外面的食物吃多了,要求也跟着提高,還是挑剔?
比如昨天去吃一碗出名的魚頭米粉,
店裡座無虛席外面還有一堆人在烈日之下排隊,
食物上桌的時候,賣相不錯也一陣香,
第一口湯還不錯,吃一口米粉之後接下來的都是不好的。
魚不夠鮮、米粉不夠滑、奶太多導致湯太濃膩……
嘿,這是一碗RM7.50的魚頭米粉咧,
那麽高的價位竟沒有等價的水準等等等。
要滿足食欲其實很簡單啊,
不需要花太多的錢,也不需要尋尋覓覓,
只要吃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就好了,不是嗎?


(不知道上面那張照片怎麽了,調了又調上傳之後還是這樣……算是有個性還是硬頸?)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丹戎士拔

丹戎士拔正確的地理位子我不清楚,只知道是雪邦那一帶的一個漁村。
八月十五日,沒有太大的期待,帶著去走走的心情啓程。趕緊洗澡趕緊準備卻還是遇上大雨,再拖了半小時才出門。
一路大雨,車子開了近兩小時才抵達。陰陰的天氣,沒有黃金一樣的壯麗海岸。
回程買了幾個出名的海友興海南包子隔天當早餐,梅菜肉包雖是特別的餡料,吃起來卻感覺普普通通。


長長的情人橋,只走到一半。前半段是 水泥所建,后半段的木板橋讓我卻步。

被釣上來眼睜睜奄奄一息的魚。


晚餐是非一般的瓦煲豆腐(應該是豆腐羹吧?)、梅菜介蘭和鹹蛋螃蟹。好吃~



外來的紅豆冰

馬來西亞這片號稱三大民族“平起平坐”的國土上,所謂的三大民族究竟包括了哪些族群?華人人口究竟佔有多少人?而政府放聲呼籲的“一個大馬”,又究竟如何讓多元種族的社會團結一致?

畫面切換到優美恬靜的小市鎮。炎熱喧鬧的街道,來來往往各自忙碌的各族鎮民;午後在茶餐室喝咖啡消磨時間的老人;開檔的歐巴桑賣力地炒果條只為了過活;為炎熱的下午吃一碗ais kacang解暑而滿足;結群上學的國中生,一同走過玩玻璃彈珠到鬥打架魚定輸贏的年代,長成懷抱着夢想到城市闖一片天的青年。這些街景裡,隱藏了大人不知道的青澀情感。十六七八的歲月這樣過的人,大概現年也二十六七八了。

這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只是在大馬鄉間市鎮長大的我們都曾經熟悉的濃厚鄉情。這畫面出自持有馬來西亞公民權的導演和演員合力拍攝的電影——《初戀紅豆冰》。從電影情節到故事發展、取景和演員角色,無不讓在這片土地生長的七、八字輩所熟悉。這麼一部本土寫實電影,卻被定位為外國片子,必須繳稅20%!阿牛導演在上台灣某個綜藝節目時說,《初戀紅豆冰》之所以被定位為外國片子的原因是,電影裡講的是華文/中文。誰不為之震驚?這是什麽樣的一個大馬?

在電影院的大熒幕上看見自己熟悉的畫面,小時候的記憶迅速地跟著在腦海裡快速播放,將沉澱已久的往事一一攤開。這説明什麽?我們,自不再依附母體開始,即在這片國土上生長。我們,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裔。試問,一個國外導演沒有雷同的經歷和感受,能導得出這樣的片子嗎?能補抓得住同樣的感動和趣味嗎?影片中即使用的是華文,那也是大馬本土化的華文啊!再者,片子亦偶有出現馬來語及bahasa rojak的情況。

這片土地,建有以三大民族母語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學校、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過不同文化生活的人們。馬來西亞大多數的華裔,在自小就接受母語教育的環境下長大。日常説話中所用的,也是華語或方言。這麽普及化的語言,在政府眼裡卻始終是外來語不是太荒謬了嗎?

看似自由的國土,總是存在叫人失望的層面。極力維護的人們被打壓的一方說不懂得知足,卻無視於自己的越界。在大馬無論是文藝教育還是貿易金融,似乎只要一個不小心和政府扯上關係,再怎麽有理也只能暗自吞啊!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是教育體系的錯,還是你怕輸?

一說到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怨聲載道的人數不勝數。然而,生活在這國家這社會裡的絕大部分人,都是從這個體系下走過來的。華社、董教總的聲音永遠倡導改進(看似與政府唱反調),希望教育可以越改越好。只是,高高在上的官爺們,誰聽取了他們的意見?

近幾年來,教育制度在填鴨式的基礎下,逐漸加重課業内容的同時也放寬政府考試的標準。學生們每日背着沉重的書包到學校上課,一節接一節從早晨到下午,中間僅午休二十分鈡。每一個老師踏入課室都在拼命灌輸怕課業内容教不完,學生能否都吸收則是你家的事。

城市裡許多父母因爲怕孩子跟不上課業,積極安排孩子去參加各式各樣的補習班。上補習班,就可以加強學習進度,進而提高考試成績,同時讓父母很有面子。這是一般父母最直綫的想法。面子,世風日下最重要的就是面子。如果你想在社會上站穩腳,就得盡你所能維護你的面子,讓別人對它有幾分敬意投幾分羡慕。否則,想大聲說一句話都要擔心別人怎麽看待自己。即使是正面的、對大家都好的想法,都不敢表達。

自大清早就到學校上課,放學後還得繼續學校強制規定的補習,之後再趕場上校外的補習班,連午餐也只在車上匆匆解決。這樣的生活,誰會快樂?於是孩子臉上的愁緒還未滿十嵗就展露無遺,個性越來越孤僻。看久了當父母的就把它解讀成不懂得珍惜,也開始不爽:“出錢給你去補習還這個樣子,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的連環效應,在許多家庭中都上演過,有者由此而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沮喪的時候,矛頭一指,又是教育的錯、又是政府的錯。你呢?為人父母的你,錯了嗎?

無可否認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並不值得參考,甚至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然而,實行了那麽多年的教育制度,多少也有她的可取之處,至少知識的灌輸仍是成功的。學生到校上課,仍舊可吸取各類知識。如果說,政府的填鴨教育難以讓人性的發展得到成長,那麽課後的種種補習,不就成了腐化根部的灌溉物嗎?而孩子的心聲,究竟誰給予了正視?請別在一句“為你好”之下,將孩子内心的話不當一回事。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特权究竟救济了谁?

最近频频接触房屋买卖的事,无意间看到有个单位价格开得比别人低许多,高兴地以为拣到宝。进一步洽问之后发现,这个便宜到不行的单位,原来是土著(Bumiputra)保留单位。心里暗不爽,为何土著可以享有如此优惠,而非土著却得以高价购入?在网络上点看新闻的时候,发现一则潘俭伟促政府取消土著购买房屋特权的新闻,甚感支持。

对这一环不熟悉的人们之中,想必仍对土著购买房屋可享折扣一事略有所闻。心里觉得不公平的必然大有人在,却似乎也已习惯我国社会此等不公的现象。暗自感叹不公之余,究竟有过少人深入探究折扣来去何从?用不着深入探究,只须稍稍动一下脑筋都知道,这一笔给土著的优惠额,自然而然地就附加在非土著购买者身上啦,否则那些在商言商的发展商们,怎么赚取盈利?要是没有盈利,又岂会如此逆来顺受也不吭一声?

据风云时报网报道,就潘俭伟表示应取消土著购买雪州房商业单位以及豪宅优惠措施,巫统全国宣传局主任阿末马斯兰促潘俭伟 “勿玩火”。原因是,土著在市区拥有店铺和房子的比率实在太少,所以应该继续便宜卖,让土著得以迁居到生活环境较好的社区,提高生活水准。

这个理由,毋庸置疑摆明偏帮马来人!为什么在高喊一个大马的团结世代里,仍旧出现如此叫人难以接受的事理存在?而真正的土著(Orang asli)又享有了什么样的待遇?既然高调倡导一个大马,在人民心里期望首该出现的,必然就是公平的待遇。潘俭伟提议取消土著购置房屋优惠,却被警告“勿玩火”,真哀哉!

俗语不是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吗?于是大家都努力以自己的本事赚取财富。无论是哪种生活物质,都是靠自己付出努力换回来的。所以,想拥有气派房子、豪华车子、名牌服饰、高尚饮食,想过上好生活,就请以自己的本事去换,这是非常基本的社会规律!

敦马退位前,曾在演说上提及土著的不发奋图强而老泪相向。他的灰心,难道就不能让身为马来人的友族们从而萌起自力更生的发奋心吗?土著特权的实行,究竟是帮助了他们,或害惨了他们呢?且问,宽限持续存在,压力从何而来?非土著和土著一样都只是普通的人类,都是一个大马之下公民,都在同样的制度下受教育。所以,土著们啊,你们何不也来为自己想要的努力一番?老是高喊特权,不就等同把自己的能力矮化吗?你的自尊,究竟何在?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覓工

我嘗試通過各個管道為自己覓尋一份工作,
通過各個管道的意思是通過網絡和朋友的介紹,
卻就是沒有去翻閲報紙。
只要自己喜歡的,多操勞都願意,
這樣的要求其實沒有很難,我卻尋覓無門。
履歷表寄出了像寄到深海一樣毫無音訊,
慌張已在心底一點一點慢慢醖釀,
像懷抱一個不定時的炸彈一樣,
我只能等待爆發的那一刻。
等待之餘我企圖寫一篇文章,
結構完整敍述有條理的一個故事。
我需要安心寫,
不為工作擔憂太多,
安下心,好好寫。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小妹的勞作


這一趟回家,妹妹的房裡幾乎每一個角落都堆滿了報紙廢物,
隱藏在那之中的,有她和同學幾經辛苦製作出來的勞作。
是學校一個提倡環保的舞臺劇活動,
所有的表演服飾都必須以廢物循環製作。
趁她去上學,我穿上了她們的半完成品,
看起來像天使的翅膀,前面有兩條魚綫可以控制翅膀上下拍動。
這當中的心思與時間,只有學生時代的傢伙才會那麽傻呼呼地付出。呵呵~
小妹與我年齡相差十三嵗,今年已經上中四了。
小時候那個單純如白紙的心早已上了繽紛彩色,
再也不會天真相信太陽每一天都是由起重機吊上天的。
十幾嵗的人生已經懷抱夢想,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生命,
很確切地為將來的路做準備,她的夢成真。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奄奄一息喊救命

當生活所及狹小到一個地步,
一個能感覺某部分的自己已死去的地步,
一個只能與自己對話的地步,
心裡那個微小的聲音慢慢放大,
直到震耳欲聾的響亮時,
不願面對的變得無法漠視洶湧而來,
撲得滿身滿腦子都是疙瘩一樣讓人難以忍耐的鋒刺,漸漸將自己吞噬。
結果只有兩個,
蛻變出更堅強的生命展翅高飛 或
被併吞得連靈魂都出走遺棄骸骨奄奄一息。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馬鈴薯泥雞蛋三文治

世界盃在章魚保儸100%準確的預測下結束,
十三張黃卡一張紅,一點都不精彩的決賽,
加時加到全世界都失去了耐性,最終西班牙捧杯榮歸。
全世界同一的向心力走到這裡,繼續各自忙碌。

撐到清晨五點,
仍舊起個大早做三文治,
慢慢切馬鈴薯沸水煮軟壓爛,
然後水煮雞蛋一樣壓爛與馬鈴薯混合調味:牛油起司鹽巴
生菜番茄片兩片白麵包,擺一擺曡一曡一刀划下即完成。
今天初一,無肉日。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午餐


回家兩個星期預想上的長久,實際上只是一個短暫。
臨上機前媽媽又煮了豐盛到不行的午餐,藥材鹽蒸雞、炒雜燴、滷蛋、冬瓜湯……
要帶給妹妹的排骨王,還有要帶給弟弟的咖喱雞未上桌,
這樣的幸福,我感恩。

回到“午餐要吃什麽晚餐要吃什麽”的生活裏,
兩個人的分量,只能做簡單的菜肴。
這是今天的午餐,豬肉片炒馬鈴薯和清炒玻璃生菜。

中學的痕跡

在每天只有一塊錢零用的中學時代裏,
撇開對身體健康的照顧,
每天空腹到放學回家才吃第一頓,
為的是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卡帶。
五月天、光亮品冠、阿牛、年少、baby、山風點火、那英、周華健……
以本地創作居多想必是受當年的第五台影響不少。
六年的中學生涯,纍計下五十來個卡帶,究竟空腹度過多少個日子,也實在數不清。
曾經還有同學以爲我家境清貧得連麵包也買不起,心生同情想請我吃午餐啊。
殊不知,我是自作自受,還熬出了胃病。

這個東西中學的時候大家都把它叫成狗牌,所以沒有人願意佩戴。
除了上周會或者遇到特檢,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戴一下。
做一個要三塊錢,學校說一聲必須附帶校徽大家都必須花錢去重做。
這就是“規則”,和政府沒兩樣(因爲政府也是從學校出來滴~)。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聚首

昨天一次過見了三個久未聯絡的老同學。剛簽字結婚的兩人正攜手朝向同一個人生方向邁進;剛展開戀愛的她,和十八嵗情竇初開的少女一樣,在甜蜜的幸福之中給自己添憂傷。老同學的聚會啊,總免不了的“想當年”情節沒有在我們之間發生,或許是這次聚首時間匆忙,在當下生活的步調裏一人一小段就過去了。這樣的見面沒有隨思緒傾瀉而來的懷舊,反而體現另一種充實。

到了當論婚嫁的年紀,再怎麽躲也避不開友好關心起自己人生未來階段的探問。再加上失業在先又還未尋獲新工作的狀態下,問題自然就由此多了一道。無論是抱持客套仰或關心,出發點都是好意的。然而被問得多了的人啊,即使當下能壓制被掀起的焦躁,也已失去好好説話的耐力,到頭來只想模糊帶過。那一連串,也只是一套早被制定好的人生試題,有者循規蹈矩跟從到底,有者超越界線想闖出不受約束的自我。在這兩者之中,很明顯地握不屬於前者。後者?卻似乎也沒有太積極去拚創。

兩個人彼此相愛,能互相廝守着彼此繼續走下去的,除了一紙婚約難道就再也沒有別的了嗎?“不結婚你幹嗎要戀愛?”諸如此類的問話,會跟着欲逃脫正規的思緒排山倒海而來。亦同時激起我還無法理清的反問:結婚之後又怎樣?生兒育女之後又怎樣?愛得很徹底的時候,我或許曾閃過想結婚的衝動,卻是一閃即失的火花。在平淡的相處中,一段感情怎麽躍進,靠的只能是彼此的心。如果說結婚生子是繼續維繫情感的方式,這或許是避開分手局面最見效的方式,卻也最可悲。用新生命、用責任讓彼此都不能輕易逃脫,壓制到最後我會只想挾持自己逃走。這一切,只因爲我確信,婚姻是愛情幸福的一部分,而非枷鎖。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咖啡


日式方便包咖啡,美麗包裝誘惑砸錢的衝動。
小小一家Empire de whisk咖啡館,調一杯toffee nut latte,虜獲芳心。

新來的母貓

今早來了一只脖子有綁鈴鐺的母貓,在車房喵喵叫,氣質和osca & monga的媽媽有點相像,柔軟的毛。
木門打開了,她一直要進屋裏來,結果我還沒看清楚她的模樣就被趕走了。
不久又在門口探頭探腦,原來她並沒有走遠
趕緊抓起貓餅和鑰匙就去給她餵食,她卻只吃兩口當應酬。
osca走靠近她還兇得很呢~
讓她走進屋裏,她就每一個角落都去嗅一下好像在找東西,抓起來才發現有小貓吸奶的痕跡(黑貓教的),她應該是在找小孩吧。
在揣想究竟是誰家的貓怎麽都不回去啊,怎麽來到這裡找小孩啊……難道小孩被丟掉了???
八她抓到籬笆去看看她會不會回家,正好pacik出來就隨口問問啦,才發現原來是別人不要了的抓來給Pacik。
我才2星期不在隔壁家就多了一只母貓呀~~
Pacik說才來沒幾天她就生小貓了,難怪會在我家找來找去啦。
隔壁家很強啊,同時養了2胎小貓在家裏……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電飯鍋蛋糕(成功篇)

無數次之后,終于也有成功的時候,當然是經過媽媽的現場指導啦。
之前的失敗是因爲方式不對,打得不夠漲。
這次的方式是把所有的材料都倒入大碗内打到發漲。
而所謂的發漲是麵糊在撈起來輕輕落回碗内並不會沉下去,而是維持在表層上。
以同樣的麵糊用蒸的方式也很好吃,做出來就是傳統的雞蛋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