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教育制度在填鴨式的基礎下,逐漸加重課業内容的同時也放寬政府考試的標準。學生們每日背着沉重的書包到學校上課,一節接一節從早晨到下午,中間僅午休二十分鈡。每一個老師踏入課室都在拼命灌輸怕課業内容教不完,學生能否都吸收則是你家的事。
城市裡許多父母因爲怕孩子跟不上課業,積極安排孩子去參加各式各樣的補習班。上補習班,就可以加強學習進度,進而提高考試成績,同時讓父母很有面子。這是一般父母最直綫的想法。面子,世風日下最重要的就是面子。如果你想在社會上站穩腳,就得盡你所能維護你的面子,讓別人對它有幾分敬意投幾分羡慕。否則,想大聲說一句話都要擔心別人怎麽看待自己。即使是正面的、對大家都好的想法,都不敢表達。
自大清早就到學校上課,放學後還得繼續學校強制規定的補習,之後再趕場上校外的補習班,連午餐也只在車上匆匆解決。這樣的生活,誰會快樂?於是孩子臉上的愁緒還未滿十嵗就展露無遺,個性越來越孤僻。看久了當父母的就把它解讀成不懂得珍惜,也開始不爽:“出錢給你去補習還這個樣子,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的連環效應,在許多家庭中都上演過,有者由此而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沮喪的時候,矛頭一指,又是教育的錯、又是政府的錯。你呢?為人父母的你,錯了嗎?
無可否認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並不值得參考,甚至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然而,實行了那麽多年的教育制度,多少也有她的可取之處,至少知識的灌輸仍是成功的。學生到校上課,仍舊可吸取各類知識。如果說,政府的填鴨教育難以讓人性的發展得到成長,那麽課後的種種補習,不就成了腐化根部的灌溉物嗎?而孩子的心聲,究竟誰給予了正視?請別在一句“為你好”之下,將孩子内心的話不當一回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