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外來的紅豆冰

馬來西亞這片號稱三大民族“平起平坐”的國土上,所謂的三大民族究竟包括了哪些族群?華人人口究竟佔有多少人?而政府放聲呼籲的“一個大馬”,又究竟如何讓多元種族的社會團結一致?

畫面切換到優美恬靜的小市鎮。炎熱喧鬧的街道,來來往往各自忙碌的各族鎮民;午後在茶餐室喝咖啡消磨時間的老人;開檔的歐巴桑賣力地炒果條只為了過活;為炎熱的下午吃一碗ais kacang解暑而滿足;結群上學的國中生,一同走過玩玻璃彈珠到鬥打架魚定輸贏的年代,長成懷抱着夢想到城市闖一片天的青年。這些街景裡,隱藏了大人不知道的青澀情感。十六七八的歲月這樣過的人,大概現年也二十六七八了。

這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只是在大馬鄉間市鎮長大的我們都曾經熟悉的濃厚鄉情。這畫面出自持有馬來西亞公民權的導演和演員合力拍攝的電影——《初戀紅豆冰》。從電影情節到故事發展、取景和演員角色,無不讓在這片土地生長的七、八字輩所熟悉。這麼一部本土寫實電影,卻被定位為外國片子,必須繳稅20%!阿牛導演在上台灣某個綜藝節目時說,《初戀紅豆冰》之所以被定位為外國片子的原因是,電影裡講的是華文/中文。誰不為之震驚?這是什麽樣的一個大馬?

在電影院的大熒幕上看見自己熟悉的畫面,小時候的記憶迅速地跟著在腦海裡快速播放,將沉澱已久的往事一一攤開。這説明什麽?我們,自不再依附母體開始,即在這片國土上生長。我們,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裔。試問,一個國外導演沒有雷同的經歷和感受,能導得出這樣的片子嗎?能補抓得住同樣的感動和趣味嗎?影片中即使用的是華文,那也是大馬本土化的華文啊!再者,片子亦偶有出現馬來語及bahasa rojak的情況。

這片土地,建有以三大民族母語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學校、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過不同文化生活的人們。馬來西亞大多數的華裔,在自小就接受母語教育的環境下長大。日常説話中所用的,也是華語或方言。這麽普及化的語言,在政府眼裡卻始終是外來語不是太荒謬了嗎?

看似自由的國土,總是存在叫人失望的層面。極力維護的人們被打壓的一方說不懂得知足,卻無視於自己的越界。在大馬無論是文藝教育還是貿易金融,似乎只要一個不小心和政府扯上關係,再怎麽有理也只能暗自吞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