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合味


自己準備的簡單的午餐,
沒有昂貴的食材也沒有華麗的味道,
吃下肚卻仍舊可以洋溢出滿滿的飽足感。
也許是外面的食物吃多了,要求也跟着提高,還是挑剔?
比如昨天去吃一碗出名的魚頭米粉,
店裡座無虛席外面還有一堆人在烈日之下排隊,
食物上桌的時候,賣相不錯也一陣香,
第一口湯還不錯,吃一口米粉之後接下來的都是不好的。
魚不夠鮮、米粉不夠滑、奶太多導致湯太濃膩……
嘿,這是一碗RM7.50的魚頭米粉咧,
那麽高的價位竟沒有等價的水準等等等。
要滿足食欲其實很簡單啊,
不需要花太多的錢,也不需要尋尋覓覓,
只要吃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就好了,不是嗎?


(不知道上面那張照片怎麽了,調了又調上傳之後還是這樣……算是有個性還是硬頸?)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丹戎士拔

丹戎士拔正確的地理位子我不清楚,只知道是雪邦那一帶的一個漁村。
八月十五日,沒有太大的期待,帶著去走走的心情啓程。趕緊洗澡趕緊準備卻還是遇上大雨,再拖了半小時才出門。
一路大雨,車子開了近兩小時才抵達。陰陰的天氣,沒有黃金一樣的壯麗海岸。
回程買了幾個出名的海友興海南包子隔天當早餐,梅菜肉包雖是特別的餡料,吃起來卻感覺普普通通。


長長的情人橋,只走到一半。前半段是 水泥所建,后半段的木板橋讓我卻步。

被釣上來眼睜睜奄奄一息的魚。


晚餐是非一般的瓦煲豆腐(應該是豆腐羹吧?)、梅菜介蘭和鹹蛋螃蟹。好吃~



外來的紅豆冰

馬來西亞這片號稱三大民族“平起平坐”的國土上,所謂的三大民族究竟包括了哪些族群?華人人口究竟佔有多少人?而政府放聲呼籲的“一個大馬”,又究竟如何讓多元種族的社會團結一致?

畫面切換到優美恬靜的小市鎮。炎熱喧鬧的街道,來來往往各自忙碌的各族鎮民;午後在茶餐室喝咖啡消磨時間的老人;開檔的歐巴桑賣力地炒果條只為了過活;為炎熱的下午吃一碗ais kacang解暑而滿足;結群上學的國中生,一同走過玩玻璃彈珠到鬥打架魚定輸贏的年代,長成懷抱着夢想到城市闖一片天的青年。這些街景裡,隱藏了大人不知道的青澀情感。十六七八的歲月這樣過的人,大概現年也二十六七八了。

這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只是在大馬鄉間市鎮長大的我們都曾經熟悉的濃厚鄉情。這畫面出自持有馬來西亞公民權的導演和演員合力拍攝的電影——《初戀紅豆冰》。從電影情節到故事發展、取景和演員角色,無不讓在這片土地生長的七、八字輩所熟悉。這麼一部本土寫實電影,卻被定位為外國片子,必須繳稅20%!阿牛導演在上台灣某個綜藝節目時說,《初戀紅豆冰》之所以被定位為外國片子的原因是,電影裡講的是華文/中文。誰不為之震驚?這是什麽樣的一個大馬?

在電影院的大熒幕上看見自己熟悉的畫面,小時候的記憶迅速地跟著在腦海裡快速播放,將沉澱已久的往事一一攤開。這説明什麽?我們,自不再依附母體開始,即在這片國土上生長。我們,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裔。試問,一個國外導演沒有雷同的經歷和感受,能導得出這樣的片子嗎?能補抓得住同樣的感動和趣味嗎?影片中即使用的是華文,那也是大馬本土化的華文啊!再者,片子亦偶有出現馬來語及bahasa rojak的情況。

這片土地,建有以三大民族母語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學校、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過不同文化生活的人們。馬來西亞大多數的華裔,在自小就接受母語教育的環境下長大。日常説話中所用的,也是華語或方言。這麽普及化的語言,在政府眼裡卻始終是外來語不是太荒謬了嗎?

看似自由的國土,總是存在叫人失望的層面。極力維護的人們被打壓的一方說不懂得知足,卻無視於自己的越界。在大馬無論是文藝教育還是貿易金融,似乎只要一個不小心和政府扯上關係,再怎麽有理也只能暗自吞啊!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是教育體系的錯,還是你怕輸?

一說到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怨聲載道的人數不勝數。然而,生活在這國家這社會裡的絕大部分人,都是從這個體系下走過來的。華社、董教總的聲音永遠倡導改進(看似與政府唱反調),希望教育可以越改越好。只是,高高在上的官爺們,誰聽取了他們的意見?

近幾年來,教育制度在填鴨式的基礎下,逐漸加重課業内容的同時也放寬政府考試的標準。學生們每日背着沉重的書包到學校上課,一節接一節從早晨到下午,中間僅午休二十分鈡。每一個老師踏入課室都在拼命灌輸怕課業内容教不完,學生能否都吸收則是你家的事。

城市裡許多父母因爲怕孩子跟不上課業,積極安排孩子去參加各式各樣的補習班。上補習班,就可以加強學習進度,進而提高考試成績,同時讓父母很有面子。這是一般父母最直綫的想法。面子,世風日下最重要的就是面子。如果你想在社會上站穩腳,就得盡你所能維護你的面子,讓別人對它有幾分敬意投幾分羡慕。否則,想大聲說一句話都要擔心別人怎麽看待自己。即使是正面的、對大家都好的想法,都不敢表達。

自大清早就到學校上課,放學後還得繼續學校強制規定的補習,之後再趕場上校外的補習班,連午餐也只在車上匆匆解決。這樣的生活,誰會快樂?於是孩子臉上的愁緒還未滿十嵗就展露無遺,個性越來越孤僻。看久了當父母的就把它解讀成不懂得珍惜,也開始不爽:“出錢給你去補習還這個樣子,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的連環效應,在許多家庭中都上演過,有者由此而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沮喪的時候,矛頭一指,又是教育的錯、又是政府的錯。你呢?為人父母的你,錯了嗎?

無可否認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並不值得參考,甚至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然而,實行了那麽多年的教育制度,多少也有她的可取之處,至少知識的灌輸仍是成功的。學生到校上課,仍舊可吸取各類知識。如果說,政府的填鴨教育難以讓人性的發展得到成長,那麽課後的種種補習,不就成了腐化根部的灌溉物嗎?而孩子的心聲,究竟誰給予了正視?請別在一句“為你好”之下,將孩子内心的話不當一回事。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特权究竟救济了谁?

最近频频接触房屋买卖的事,无意间看到有个单位价格开得比别人低许多,高兴地以为拣到宝。进一步洽问之后发现,这个便宜到不行的单位,原来是土著(Bumiputra)保留单位。心里暗不爽,为何土著可以享有如此优惠,而非土著却得以高价购入?在网络上点看新闻的时候,发现一则潘俭伟促政府取消土著购买房屋特权的新闻,甚感支持。

对这一环不熟悉的人们之中,想必仍对土著购买房屋可享折扣一事略有所闻。心里觉得不公平的必然大有人在,却似乎也已习惯我国社会此等不公的现象。暗自感叹不公之余,究竟有过少人深入探究折扣来去何从?用不着深入探究,只须稍稍动一下脑筋都知道,这一笔给土著的优惠额,自然而然地就附加在非土著购买者身上啦,否则那些在商言商的发展商们,怎么赚取盈利?要是没有盈利,又岂会如此逆来顺受也不吭一声?

据风云时报网报道,就潘俭伟表示应取消土著购买雪州房商业单位以及豪宅优惠措施,巫统全国宣传局主任阿末马斯兰促潘俭伟 “勿玩火”。原因是,土著在市区拥有店铺和房子的比率实在太少,所以应该继续便宜卖,让土著得以迁居到生活环境较好的社区,提高生活水准。

这个理由,毋庸置疑摆明偏帮马来人!为什么在高喊一个大马的团结世代里,仍旧出现如此叫人难以接受的事理存在?而真正的土著(Orang asli)又享有了什么样的待遇?既然高调倡导一个大马,在人民心里期望首该出现的,必然就是公平的待遇。潘俭伟提议取消土著购置房屋优惠,却被警告“勿玩火”,真哀哉!

俗语不是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吗?于是大家都努力以自己的本事赚取财富。无论是哪种生活物质,都是靠自己付出努力换回来的。所以,想拥有气派房子、豪华车子、名牌服饰、高尚饮食,想过上好生活,就请以自己的本事去换,这是非常基本的社会规律!

敦马退位前,曾在演说上提及土著的不发奋图强而老泪相向。他的灰心,难道就不能让身为马来人的友族们从而萌起自力更生的发奋心吗?土著特权的实行,究竟是帮助了他们,或害惨了他们呢?且问,宽限持续存在,压力从何而来?非土著和土著一样都只是普通的人类,都是一个大马之下公民,都在同样的制度下受教育。所以,土著们啊,你们何不也来为自己想要的努力一番?老是高喊特权,不就等同把自己的能力矮化吗?你的自尊,究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