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本地制作一樣,《心魔》也(得)從國外得獎紅回大馬。
此片依據大馬本土故事平線發展(平實得讓我在觀看隔天,幾乎忘了影片的開端究竟是什么樣的畫面),將現有的社會問題搬上熒幕之余,也反映了環境塑造出的人性,及其根本。摩哆的呼嘯、學生妹之間是非爭執、叛逆的青春,偷腥的心、遭遇背叛仍欣然接受、索賠補償再現貪念……
整部電影緊張的拉鋸不多,女主角盈的父母得知她與男主角德仔偷歡,雙方家長洽談一幕,已為劇情鋪展緊張的進度。德仔開始時質問母親,是不是給了錢就不用坐牢。到轉賬之后女方表示將繼續提控,讓他陷入抓狂,而自行解決。
德仔與盈雙雙走入樹叢,是片子轉入緊張氛圍的起點。商談不攏,德仔錯手勒死了盈,緩緩從公園樹叢中走出來,轉降氣氛。明與杰欲制止婉逃跑告發,錯手殺害雖是第二高潮,卻已讓觀眾掌握劇情張鋪。
最后的樂章總是讓人期待,同時也潛伏了許多疑惑。錯手殺害了兩個未成年少女,這三個年輕人將如何處置尸體?他們脫了死者的衣物,以讓死者鬼魂不能回來報仇?觀眾必然想,脫了衣物當然是制造強奸的假象。這是他們殺了人,混亂中唯一想到最能擺脫的方法。同時突顯他們當下并不冷靜。
德仔在事后返回家里抓狂似地毆打母親,一度讓人無法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因為母親沒有為他解決問題而闖禍,基于不忿?還是起于人性本能的自我防衛機制?我的解讀是,為渲泄他不可對人言(殺人)的極度惶恐與自責。回頭看整部影片不難發現,德仔與母親之間的互動是非常親昵的。面對一個這么愛他的母親,他且可如實相告。但他并沒這么做,是因為對自己的責備。大禍已經造成,他還能怎樣面對對他懷抱期望、為他奔走籌錢救贖他的錯誤,愛他的母親?他深明,殺人的罪,已不是有錢就能解決,就能擺脫(坐牢)的。
在公路上奔馳,滿面的淚,為母親流、為死去的盈和婉、為維護他的朋友,也為自己流。一聲撞響,他癱躺在地。那個撿起頭盔跛腳步行、伸手攔車、到公共電話亭撥打電話的德仔,只是他臨死前未了的心事。他想給母親撥電、想一切倒退、然而已經無法做到。爾后尸體被發現,明與杰被捕。德仔的母親被帶往問話,她語氣平靜對警員說:“我兒子不可能打電話給你、不可能。”這是一個心已灰死的母親。

導演揭開謎底:
i don't think the boy is dead. the calling shot is more metaphorical. like he's calling the whole world but no one answers.
the mother doesn't think her son would call because she doesn't think that the son would betray anyone by calling, definitely not betray her. he's disappeared, dead or alive.
按此推論,德仔在車禍中並沒有喪命,而是潛逃。他的内心想呼喚所有熟悉的一切,卻再沒有人反應,再也無法回到慣常生活的正規。
警察說他call到警局,身為母親,她怎肯相信自己的兒子沒有打電話給她,而是警局?換句話說,孩子發生了事情,事實的真相,每一個母親都希望自己是第一個從孩子口中知道消息的。如果他先打電話到警局,那就是一種背棄、背叛了。她堅定地說:我兒子不可能打電話給你(警句),是出自堅信孩子不會背棄自己。